来源:雪球App,作者: 25号观察员,(https://xueqiu.com/4111913912/325766078)

这一次淘宝重新选择了护城河。

$阿里巴巴(BABA)$ $拼多多(PDD)$ $京东(JD)$

淘宝的电商策略,在过去三年经历了多次转向。

一开始的原因是淘天GMV的失速。2021年,淘天GMV增长不到3%,由于2020年低基数,那一年的行业增速是12%,同行增速都在大几十。

2022年初,戴姗接任淘天总裁,叫停了以GMV为增长目标的发展模式,目标回到GMV背后的用户DAU、单量增长。但淘天GMV的颓势没有止住,2022年更是出现首次下滑。

2023年9月,吴泳铭接任集团CEO、淘天董事长,GMV再次成为第一目标,“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死磕拼多多的价格战在2024上半年达到高峰。

2024年底,蒋凡重任淘天CEO,宣布最高优先级是增长,重点是回归品牌,服务优质商家做增长。

2022-2024的三年,淘宝一直在解答GMV增长的问题。

答案在低价的下沉市场,必须直面拼多多、抖音、快手的竞争,淘宝的答卷在2024上半年初具成效,但"用亏损换增长"的价格战却在侵蚀平台的护城河:平台失血、白牌崛起、品牌受损。

要增长还是要护城河?这成为了淘宝的两难选择。

这一次淘宝重新选择了护城河,这看起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1、我们之前就讨论过电商行业的增长密码:网页链接{当前增速6.5%的电商行业,是一个50%份额的TOP 4省市增长低于3%,另外50%份额的下沉地区增长超过10%的分层市场。为方便计算和理解,我们把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单独列为TOP4地区,其他地方算作下沉市场。}

换句话说,从2022年开始,下沉市场贡献了电商行业70%以上的增量GMV。

原因很简单,在于电商渗透率的差异。

电商渗透率北京、广东60%,上海、浙江55%左右,这几乎是天花板了,过去几年已经不再提升,电商增速就和社零同步了。但全国平均的电商渗透率是27%,高于全国水平的只有8个地区,绝大部分地区的渗透率是远低于全国水平的。

最近几年,越下沉地区的电商渗透率提升越快,GMV增速也越快。2023年全国电商行业增速8.7%,按我们划分的一到四线地区,增速依次是5.1%、7.4%、17.7%、28.6%。

所以,不同电商平台其实面临着完全不同增速的市场。

如果平台的核心用户在一二线地区,GMV增速肯定是要低于行业的。京东的GMV增速,没有国补的情况下必然低于5%。主战场在下沉地区的拼多多,理论上就应该增速更快,而且它有优势,能继续提升在下沉地区的市场份额,近两年的增速还能保持20%以上就不奇怪了。淘天介于两者之间。

电商平台增长的关键也就一目了然了,要追求GMV增速就必须赢得下沉市场。

那么,如何赢得下沉市场?

首先要回答的是,下沉市场的用户需要什么?他们更在意质量,还是价格?更需要品牌,还是白牌?

对于淘宝,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好回答。

2、 答案可能是明确的,但怎么回答却是困难的。

2024年,淘宝按照正确的答案来解“增长”这道题——结果是增长有了,但护城河快没了。因为淘宝的基因和正确的答案是冲突的。

2003年淘宝干翻eBay,靠的不是便宜,而是让普通人也能开店当老板——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韩都衣舍、三只松鼠、完美日记这些从淘宝长出的新消费品牌,构建了真正的平台护城河,"平台-品牌-消费者"实现了价值共生。

而当淘宝试图用拼多多的低价逻辑来竞争,却是在瓦解平台自身的护城河。无边界的仅退款讨好了用户,五星价格力的低价吸引了流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平台补贴失血、流量倾斜给白牌厂商,那些依托平台建立品牌多年的商家,成了牺牲品。

第一用户是消费者,还是商家?这是淘宝需要严肃回答的问题。

时至今日,每个电商平台已经建立了自身不同的基因。

淘宝,商家生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让阿里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使命所在。

京东,品质保障。重资产的供应链和服务,构建了中产用户的忠诚度。

多多,极致性价比。用规模换供应链的确定性和效率,实现极致性价比。

抖音,内容溢价。将用户的注意力、情感和社交需求转化为商品定价权。

但基因,在不同时候,可以是优势,也可以是枷锁。

当拼多多用"仅退款"收割下沉市场时,淘宝的"七天无理由退货"突然显得笨重;当抖音用直播间重构人货场时,淘宝的搜索逻辑暴露了决策链条的冗长。这就像生物进化史上的"趋同进化"陷阱——霸王龙不会因为要追赶猎豹,就把自己饿成细腿。

所有的商业竞争都是认知战,巩固消费者的心智才是有效的进攻。

3、要增长,还是要护城河?

对于淘宝,这也是在回答:要短期的业绩诉求,还是长期的可持续竞争力?

如果这个问题给到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马云,我想他一定毫不犹豫: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可是当今天的阿里巴巴成为电商行业的龙头、成为互联网行业的巨无霸,这个问题的回答反而变得犹豫了。

所有竞争的终局都是价值观的投影。

当亚马逊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中坚持长期主义,当英伟达在2015年看不见AI未来时死磕GPU性能,商业史反复证明,真正伟大的公司都具备"战略定力基因"。淘宝此刻的抉择,本质也是在回答贝佐斯的灵魂问题:

你的战略是建立在哪些十年不变的事物上?

回归品牌不是退缩,而是价值选择的反攻。当淘宝重拾"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初心,实则是在对抗电商行业的"拼多多焦虑"。就像文艺复兴不是要回到古希腊,而是要在蒙昧中重燃人性之光。

这场觉醒或许会让淘宝短期失去GMV增速,但那些在平台长出第二增长曲线的品牌商家,终将证明:商业的真正护城河,永远是对价值创造的信仰。

一个公司的终极命题从来不是"要增长还是要护城河",而是“什么是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