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能通过叮咬禽畜、野生动物或者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病原体,还能通过“经卵传播”的方式使得蜱虫种群中长期携带病原体。

△蜱虫的卵

致命威胁:无声的吸血者

直接危害:

被蜱虫叮咬后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局部反应,叮咬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瘙痒或轻微疼痛,还可能导致局部感染;

二是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对蜱虫唾液中的蛋白质过敏,可能出现皮疹、水疱甚至全身性的荨麻疹;

三是蜱虫叮咬时会释放麻醉物质,其唾液中的神经毒素可引发“蜱瘫痪”,严重时会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传播疾病:

蜱虫可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使人和动物患病,对人类健康及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若蜱虫携带病原体,人体被叮咬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迄今为止,已发现由蜱虫引发的人类严重疾病达28种以上,例如莱姆病、蜱传斑疹伤寒、Q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若未能及时诊断或延误治疗,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俗称“蜱咬病”“发热伴”,是我国于2010年首次发现并鉴定的病毒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临床治疗药物和疫苗。

SFTS是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常伴有胃肠道症状,病死率约为5%~30%。

发病季节:SFTS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我国的发病高峰期集中在5月至7月,不同省份略有差异。我省发病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月至6月,10月也有一个小高峰。

地理分布:截至2023年,中国大陆地区已有27个省份报告过病例。病例主要发生于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等省份。安徽省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六安市、安庆市、滁州市、马鞍山市等地区。

预防措施:

预防该病的关键在于避免蜱虫叮咬,同时注意环境卫生和增强防控意识。

科学防护:远离蜱虫三原则

△蜱虫防护措施

1

户外防护:物理与化学屏障相结合

穿浅色长袖衣裤,并扎紧袖口、裤脚,以做好物理防护;

在裸露的皮肤上喷涂含15%避蚊胺的驱避剂,可有效防护约4小时;

对鞋底、裤腿等易接触地面和草丛的部位喷洒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减少在草地、灌木丛、树林等环境的停留时间,不要直接坐卧草地。

2

归家检查:细节保安全

及时淋浴,沐浴时要重点检查头皮、耳后、腋窝、腹股沟、臀部等隐蔽部位;

定期为宠物驱虫,同时仔细检查宠物的体表。

3

环境治理:源头灭隐患

清理庭院及周边的杂草,保持环境干燥整洁;

填塞禽畜圈舍的缝隙,定期喷施药剂于物体表面,使药物能够长时间附着,达到长效防制病虫害的目的。

紧急处理:正确操作三步走

第一步:不要硬拔,可将风油精滴在蜱虫叮咬处,迫使蜱虫松口后自行退出。

第二步:伤口及时用碘伏、酒精进行消毒,保存虫体(置于酒精中浸泡)备查。

第三步:若出现游走性红斑、皮疹、持续发热、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肌肉疼痛等不适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有蜱虫叮咬史,以便于诊断。

高危人群再提示

儿童、宠物饲养者、户外工作者等人群需重点防护。

在山区、丘陵、森林等地区生产、生活的居民,感染蜱传疾病的风险较高。接触野生动物之后,务必彻底清洁接触部位。

特别提醒

宠物定期驱虫:为宠物佩戴防蜱项圈或使用药物驱蜱,春夏季遛狗时避开高风险区域。

庭院定期修剪:确保草坪高度在5厘米以下(降低湿度,不利于蜱虫孳生),定期清理落叶杂草,减少蜱虫的栖息环境。

蜱虫虽小,但危害巨大。

请转发蜱虫防护指南,让更多人掌握科学防护知识,远离 “吸血刺客” 的致命威胁!

来源:安徽疾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