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钳的意思、髡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髡钳的解释亦作“髠钳”。古代刑罚。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迺髠钳 季布 ,衣褐衣,置广柳车中。” 唐 卢照邻 《咏史》之一:“髡钳为臺隶,灌园变姓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 彭 羕 ﹞因直言触忤 刘璋 ,被 璋 髠钳为徒隶,因此短髮。” 清 赵翼 《赠李莪洲》诗:“矢石已教同死地,髠钳那更伴危途。”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四章:“古用 苗 制,施行肉刑, 汉文 免之,改为囚徒髠钳,鬼薪役作。”

词语分解髡的解释 髡 ū 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髡首(剃去头发,光头)。髡钳(剃去头发,并用铁圈束颈)。 古代指和尚。 古代称修剪树枝。 笔画数:; 部首:髟; 笔顺编号: 钳的解释 钳 (鉗) á 夹住,限制,约束:钳制(用强力限制,使不能自由行动)。钳击。 夹东西的用具:钳子。老虎钳。平口钳。钳工。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髡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专指古代中国的一种刑罚形式,其核心含义涉及剃除头发和施加刑具的双重惩罚。根据《汉语大词典》,髡钳的具体定义为:对罪犯施行剃光头发(称为“髡”)并戴上铁钳或枷锁(称为“钳”)的刑罚,常用于秦汉时期,作为对轻罪或特定犯罪行为的羞辱性惩戒。这种刑罚不仅具有肉体惩罚的性质,还通过公开羞辱来强化社会秩序,例如在历史文献《史记》中,髡钳被描述为对逃亡奴隶或叛乱者的常见处理方式,体现了古代法律中对身份和尊严的贬抑。

从词源学角度,“髡”源自“剃发”之意,强调对个人仪表的破坏,而“钳”则指代金属刑具,如颈钳或手铐,用于限制行动自由。在汉代法律体系中,髡钳常作为劳役刑的附加刑,与“城旦舂”(筑城或舂米劳役)结合使用,刑期通常为五年,反映了当时刑罚的严酷性和等级性。例如,在《汉书·刑法志》中,髡钳被列为“肉刑”的一种,与“黥”(刺面)和“刖”(断足)并列,突显其在古代刑罚分类中的地位。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可访问在线版:http://www.hanyudacidian.com/),该词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是汉语词汇解释的权威工具书;同时,结合《辞海》(可参考:http://www.cihai.com.cn/)中的历史条目,以增强定义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网络扩展解释“髡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1.基本定义

髡钳由两部分构成:

髡:剃去犯人的头发;

钳:用铁圈束住脖子(类似颈枷)。

这一刑罚兼具羞辱性和身体限制功能,常用于替代更残酷的肉刑(如黥刑)。

2.历史背景

汉代文帝时期废除肉刑,将髡钳与“城旦舂”(强制劳役)结合,形成“髡钳城旦舂”,作为黥刑的替代刑罚。

例如《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记载,季布曾受此刑:“迺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

3.社会意义

剃发是对身体发肤的破坏,象征对“孝道”的违背,具有强烈的羞辱性;

铁钳则限制行动,防止逃跑,同时公开标识罪犯身份。

4.文学记载

唐代卢照邻《咏史》中提及:“髡钳为臺隶,灌园变姓名”,反映其作为刑罚对人生的影响。

5.相关延伸

城旦舂:髡钳常与此类劳役结合,男性筑城(城旦),女性舂米(舂);

演变:后世类似刑罚逐渐演变为“髡首”“枷号”等形式。

如需更详细文献例证,可参考《史记》《三国演义》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媕阿拔萃出群百戎兵梢冰团博览五车参戎城阃充栋盈车穿缟春皇道路颠仆雕鎸沌沌浑浑二十四孝非同小可浮瓜沉李告求官赏裹包衡馆轰动肓膜骄厉紧卷九九祭腥窥逼魁诡牢骚两样子莲华台骊岭龙颜凤姿沦伤麻枯嘧啶民讹密诏慕仰蹑寻溺水寝牀清源求同存异羣小祀涩重沙噀深思时家私章缩地补天蹄踁头高突坏退屯完签相臣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