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四

此以清净明亮之月色比喻诸善男子对于正法生净信心,如理思维,依教奉行。

若有一人出现于世,尔时天及人民便蒙光泽,便有信心于戒、闻、施、智慧,犹如秋时月光盛满而无尘秽,普有所照。此亦如是。若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出现世间,天及人民便蒙光泽,有信心于戒、闻、施、智慧,如月盛满,普照一切。

——《增一阿含经》卷三

此以月光普照比喻世尊出现于世对天、人等众生的利益。

凡此种种,都是用 圆满、光明、纯净的月亮来比喻觉悟者,不仅自身 功圆果满,清净解脱,而且能够 普照一切,安乐众生。

月喻菩萨善法

离诸翳染,圆明朗彻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八云:

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得如月。何等为十?所谓一者、令诸有情皆生欢喜;二者、众所乐见;三者善法增长;四者、恶法损减;五者、咸皆称赞;六者、体相清净;七者、乘最上乘;八者、常自庄严;九者、游戏法乐;十者、具大神通威德。

具体来说:

一、皆生欢喜

菩萨初出世时,令诸有情悉得远离烦恼而生喜乐;

如月初出,见者皆得清凉,心生悦乐。

二、众所乐见

菩萨初出世时,诸根清净,种子洁白,于诸威仪无不具足,令诸有情目睹心乐;

如月初出,皎洁圆明,见者无不爱乐。

三、善法增长

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善法精进勤修,渐渐增长,乃至坐于道场,一切胜相皆悉圆满,智德成就;

如白分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名白分月),其光明增至十五日,盛满圆具。

四、恶法损减

菩萨具出世智时,一切恶法日减日损,乃至坐于道场,净尽一切,无复遗余,断德成就;

如黑分月(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名黑分月),其光明日减日损,至于晦日一切不现。

五、咸皆称赞

菩萨初出世时,一切天人阿修罗等咸悉称赞;

如月初出时,世间一切大小人民咸悉瞻仰,无不赞美。

六、体相清净

菩萨修远离行,体相无染,清净化生,非假父母遗体不净所生;

如月天子胜业感果,体相清净,洁白无染。

七、乘最上乘

大乘菩萨得最上乘,广为一切有情转大法轮,使其开悟,超出三界;

如月天子乘清净轮,照四天下,令诸见者离暗得明。

八、常自庄严

菩萨所修胜妙功德,常自庄严,不假外饰;

如月天子本相清净,常自庄严,不待澡沐而光洁也。

九、游戏法乐

菩萨常所游戏胜妙法乐,不染世间诸欲境界;

如月天子常受天乐,而离翳染。

十、具大神通

菩萨神通自在,威德无量,普令有情离诸垢暗;

如月天子清净圆明,具大神通,有大威德,徧四天下,物无不照。

菩萨若能修学如是十种之法,则尘缘净尽,体性圆明,慧光普照,令诸有情发菩提心,正如月天子之光照一切,功德无边,故取以为喻也。

月喻第一义谛

因指见月,指非是月

佛法中还有一个与月相关的比喻,出现频率极高,那就是“指月”之喻。如《楞严经》卷二: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在这段经文中,佛以手指比喻说法的内容,以月比喻希望闻法者通过听法而觉悟的清净自心。一个人用手指为众生指出月亮的方向,众生应当顺着手指的方向去找寻月亮,而非仅仅关注在手指本身。

诸佛出现于世,为众说法,也是如此,所有言教文字都是一种方便,令众生觉悟自心的方便,如果闻法者仅仅执着于所听到的法音,而不能够因言见谛,藉教明心,那么就好像是将指月的手指当成了月亮,而根本不知真月何在了,实在辜负诸佛菩萨一片苦心。

因此,《楞伽经》卷四说: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

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愚人见到指月,就只看见指头,而看不到月亮。诸佛运用语言宣说佛法,如同手指指月。手指是语言,月亮是真理,仅仅执着于语言文字的人,又怎能看到真理的本身呢?

这一指月之喻与禅宗不立文字的风格颇为契合,因此常被宗门学人引用。后世有一部著名的传灯录,就以指月为名,即《指月录》。

月喻清净自性

浮云遮障,随分显现

月在佛教中还常被用来比喻人的自性。自性本来清净圆满,皎洁犹如明月,但无始劫来烦恼片刻不息,迷惑自性,不能完全显现觉悟光明,犹如满月被浮云遮盖一样。

因此,释迦如来当初在菩提树下,举头见明星出现,忽然悟道,遂乃叹曰: 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所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而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无非令人觉悟自性清净光明,恰似吹散浮云,圆显朗月。

众生随着修学佛法的浅深不同,断除烦恼的多少有异,浮云遮障的厚薄也会有所区别。断除烦恼多者,犹如满月出现瑕疵;修学佛法浅者,仅仅于厚重云中偶见月光而已。

乃至随众生觉悟程度不同,所见佛身及涅槃圣德也有不同,如《大般涅槃经》卷九云:

如是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而此月性实无增减蚀啖之者,常是满月。如来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

这段话指出,众生见月有圆缺有无的变化,其实,月亮不论何时何地都圆满自足,光照四方,正如佛性本自清静无染。月有阴晴圆缺,实为人自身处在无明之中,仿佛有云遮挡掩盖了佛性圆满自足、清静无染的本性。

故《华严经》中有偈云: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