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常見 Q&A 問與答

Q1:FPS 和螢幕更新率 (Hz) 有什麼不同?

FPS (Frames Per Second) 是你的「顯示卡」每秒能夠生成多少張畫面。Hz (Hertz) 是你的「螢幕」每秒能夠顯示多少張畫面。理想情況是兩者越高越好且互相匹配。如果你的顯卡能跑 120 FPS,但螢幕只有 60Hz,你實際上只會看到 60 FPS 的流暢度。

Q2:聽說開「垂直同步 (V-Sync)」可以解決畫面撕裂,建議開嗎?

垂直同步是為了解決「畫面撕裂」問題,它會將遊戲的 FPS 強制鎖定在與螢幕更新率相同的水準。優點是畫面穩定,但缺點是如果 FPS 達不到螢幕更新率,可能會導致效能突然驟降,並且會增加一些操作延遲 (Input Lag)。現在更推薦使用 G-Sync 或 FreeSync 技術,效果更好且副作用更少。

Q3:我換了最新的 RTX 40/50 系列顯卡,為什麼玩某些遊戲還是會 Lag?

這很可能是遇到了「CPU 瓶頸」。意思是你的 CPU 處理遊戲數據的速度跟不上顯卡渲染畫面的速度。特別是在一些需要大量物理運算或 AI 計算的開放世界遊戲中。這時候就需要考慮 CPU 或整台電腦主機的升級,而非單純更換顯卡。

Q4:要怎麼監控遊戲中的溫度和使用率?

最推薦的工具是「MSI Afterburner」,它可以搭配「RivaTuner Statistics Server」在遊戲畫面中即時顯示 GPU/CPU 的溫度、時脈、使用率和 VRAM 用量等關鍵資訊,是抓問題的必備神器。

Q5:遊戲解析度 (1080p, 2K, 4K) 對 FPS 影響很大嗎?

非常大!解析度越高,代表顯卡需要渲染的像素點越多,負擔也越重。從 1080p 升到 4K,像素量是 4 倍,對顯卡效能的要求是巨大的。如果 FPS 不足,降低解析度是最直接有效的提升手段之一。

Q6:為什麼 PS5 遊戲感覺很順,但同款遊戲在更高規格的 PC 上反而會卡?

遊戲主機 (如 PS5) 的硬體規格是固定不變的,遊戲開發商可以針對這單一配置進行「深度優化」。PC 硬體組合千變萬化,很難做到完美適配所有組合,因此有時會出現優化不良的問題。但 PC 的優勢在於可以透過硬體升級和畫質設定,獲得遠超主機的畫面和幀率上限。

Q7:到底什麼時候該考慮整台換掉,進行新的電腦組裝?

當你發現升級單一零件(如顯卡)後,效能提升不明顯,或想升級的零件被主機板、電源供應器等舊規格限制時(例如想換 DDR5 記憶體但主機板不支援),就代表平台已老舊,進行一次完整的電腦組裝會是更符合成本效益的選擇。歡迎參考我們的1萬到8萬預算內 電腦主機菜單推薦!

Q8:電源供應器 (PSU) 不夠力,也會造成遊戲 Lag 嗎?

會的。當顯卡和 CPU 在高負載運作時,需要穩定且足夠的電力。如果 PSU 瓦數不足或品質不佳,可能導致電壓不穩,輕則顯卡自動降頻引發掉幀,重則直接藍屏或重開機。特別是升級高階顯卡時,務必確認 PSU 是否需要同步升級。

Q9:NVIDIA 的 DLSS 和 AMD 的 FSR 是什麼?一定要開嗎?

它們是「AI 升頻技術」。簡單來說,就是讓顯卡用較低的解析度進行渲染,再透過 AI 演算法「腦補」成高解析度畫面。這樣可以在畫質損失很小的情況下,大幅提升 FPS,是現代遊戲的必備技術。如果你的遊戲支援,強烈建議開啟,能有效提升流暢度。

Q10:以上方法都試過了還是沒用,我該怎麼辦?

如果排除了軟體和基本硬體設定問題,很可能存在更複雜的硬體衝突、系統底層錯誤或零件老化。這時建議尋求專業協助,交給像 小唐電腦 這樣有經驗的團隊進行全面檢測,避免因錯誤判斷造成不必要的開銷。有時可能只是簡單的系統安裝或筆電重灌就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