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6月份接觸非牛以來,一直對這個品種非常喜愛,幾乎每天都要看看。一晃飼養非牛也9個月了,雖然初入蛙坑,但手上的幾隻非牛還是非常爭氣的,一直沒出現什麼大的問題也沒出現死亡情況,下面說說飼養非牛這段時間自己總結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非牛的確很皮實,但不代表不需要合理且合適的飼養環境,環境決定著能否生存、是否健康,任何動物都一樣,飼養環境是重中之重,在不同階段,我會給非牛更換不同的環境,常接觸動物的人會知道,動物生長是有一定規律性的,所以在日常餵食方面不同階段也會有所調整,下面說的關於餵食頻率和消化之類相關內容均在環境溫度保證在25-28°為前提下的為基準。
一、苗子階段(3cm左右):大部分蛙友也都是從苗子開始接觸,因為價格便宜,我也不例外,苗子階段我的飼養環境是30*20*15cm的整理盒,生化棉和一個水盤。苗子很活躍,有一定的跳躍能力,所以如果環境沒蓋子的話最好高度在30cm左右。苗子階段比較脆弱,所以我採用乾濕分離的飼養環境,可以避免一些水的問題也方便清理,事實證明並不影響蛙的狀態和生長。
食物主要以黃粉蟲為主,杜比亞蟑螂為輔。再次聲明,黃粉蟲不是毒藥,我的三隻非牛苗子都主要餵食黃粉蟲,手上的龜、守宮、其他蛙類也會將黃粉蟲不同程度的加入到食譜中,均沒發現有什麼問題,當然,飼養非牛,黃粉蟲只是過渡階段的食物,除此以外可以選擇的還有蟋蟀、蚯蚓和飼料魚,都是很不錯的選擇,我苗子階段幾乎是每天餵食,每周補充兩次鈣粉和維生素。因為這時候是生長速度最快的時候,代謝速度很快,基本當天或者隔天就會排便,營養攝取要跟得上,這時候千萬要注意補鈣,骨架的底子要是打不好,一味的催肥,會為以後埋下隱患。
二、幼體階段(6-8cm):這個階段非牛的生長速度還是很快,我也是每天餵食,不同的是我會相應調整食譜,減少麵包蟲的比例,增加杜比亞的投喂量,而且會偶爾投餵乳鼠和大麥蟲,鈣粉和維生素依然每周補充兩次。空間要稍微擴大一些,增加運動量,我用的是40*30cm的整理盒,墊材用的是紅土。個人感覺效果不錯,蛙的狀態也很好,缺點就是蛙經常出入水盤,將紅土帶入,看起來很臟,要經常換水,紅土有一定保濕作用,蛙可以盡情的挖坑。
三、亞成體(8-15cm):在這個階段我會從新調整環境,60*40的空間飼養1-2隻非牛比較合適,墊材採用中粒赤玉土,放置一個大水盤,水盤的標準保證能完全容納兩隻蛙進去泡澡,高度保證能將蛙趴在裡面身體有一半能浸泡在水裡就行。這種飼養環境還是乾濕分離的模式,赤玉土顆粒相比於紅土的優點在於可以很好的包裹住糞便,不會過多的被蛙帶入到水盤中,也可以滿足非牛挖坑的習性。在餵食頻率上也有很大調整,每周餵食3次,食物首先用大麥蟲替代黃粉蟲,加大杜比亞蟑螂在食譜中的總比例,除此之外帶毛的小白鼠、脫毛鵪鶉苗和林蛙也在食譜中,但只是偶爾喂喂,鈣粉和維生素每周添加一次。
四、成體(15cm以上):我目前最大的一隻吻肛長度約15cm,到這麼大之後飼養60*40cm的空間只能養一隻了,墊材還是用的赤玉土,食譜基本沒變,只是把餵食頻率調整為每周兩次,每周補充一次鈣粉和維生素。這時候的非牛活動量很小,你會發現常待的位置基本就是在箱子角落和水盤,如果餵食比較大的小白鼠後,建議停喂一周,根據我的觀察,非牛會分2-3次才能完全排泄乾淨,而且小白鼠的脂肪含量較多,所以餵食頻率應適當延長。
?養了這麼長時間非牛,真是給我帶來了很多的快樂,下面說說我總結出來的幾點原則。
一、環境方面:布置環境的原則就是空間夠大、布置合理、維護方便。除了上述提到的,我還用了LED照明燈,利用定時器控制開啟,營造日夜光差,白天的時候非牛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夜間我用的陶瓷加熱燈,不過這裡我推薦用夜燈更適合,但夜燈接溫控很容易損壞,方便起見我還是選的陶瓷燈,環境溫度保證在25-28°,非牛的狀態一直很穩定。至於墊材,赤玉土是我認為目前綜合效果最好的一款墊材,因為成體後非牛的排尿量很大,赤玉土本身吸水效果好,配合加熱燈始終保持乾燥狀態;有效包裹糞便;不會被帶入到水盤中;可以挖坑;不怕誤食,吃進去的顆粒遇到水分會變軟被分解,隨後被排出體外。缺點就是價格稍高,但可以反覆使用。除了用墊材還可以使用一些隔水板、保濕毯之類的東西,缺點就是糞便不及時清理容易被壓扁,而且不吸收尿液容易有味道,還可能對腳趾生長不利。如果不喜歡鋪土類的墊材,那寵物紙尿墊會是不錯的選擇,我之前用來養過蟾蜍,缺點就是要定期更換。
二、食物方面:餵食的總體原則就是根據個體控制餵食頻率,少食多喂,食物要根據個體大小做相應的調整。餵食頻率建議8cm以下的個體每天餵食,8cm以上個體每周2-3次,成體每周1—2次。鈣粉和維生素的補充根據個體大小不同每周1—2次。至於食譜,我主要以蟲類為主,哺乳類、鳥類和兩棲類為輔。
養牛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期間我也遇到過一些問題,下面具體向大家說說。
一、混養:同一時期買了兩隻苗子,一隻比另一隻略大一點,我之前看很多人,包括商家都是混養,到家後我也沒急著分開,結果有一天回家興緻勃勃的去喂蛙,結果發現盒子里只有一隻非牛了,看它肚子撐得的大大的,不用猜,一定是把另一隻打牙祭了。這裡提醒大家,不論我這個是不是個例,苗子時期幾乎同等大小的個體有條件還是分開飼養,以免發生我這樣的悲劇。
?二、空間:空間對非牛很重要,但並不是空間越大越好,我有一隻母非牛就遇到過這樣的事,在5cm的時候,正好家裡還有個環境空著,於是決定給它搬家,從35*25cm的環境搬到60*40cm的環境,結果出現了拒食,本以為環境突變拒食正常,過幾天就好了,結果一個多月過去了母牛依然拒食,狀態很不好,後來決定換回到原環境,出乎意料的是幾天後就開食了,現在已經8cm了,再次搬到了大環境並沒有出現拒食,所以過大的環境如果養太小的個體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環境的空間最好根據蛙的生長逐漸擴大。
?三、環境的布置:我手上最大的那隻非牛出現過很有意思的一件事,環境沒換,我只是把水盤換了下位置方便日常換水,環境才60*40cm,對於吻肛13cm的非牛來說並不算大,結果這貨竟然找不到水盤了,蜷縮在一角,身上已經形成保護膜,剛開始給我嚇壞了,我以為生病了,後來我把水盤放到原來的位置,把蛙放到水盤裡,結果幾天後蛙就恢復了往日的狀態,從那以後水盤的位置就沒有再動過。
除了給我帶來的快樂和問題外,我也總結了幾點小技巧,下面分享給大家。
一、餵食:餵食除了選對食材,還有餵食時間,大家都知道蛙類大部分都是夜間出沒,所以我餵食時間安排在晚上,這點更符合蛙的習性。在投喂方法上也要有點技巧,最好別直接放到非牛嘴邊讓其進食,非牛又不是角蛙,我建議大家如果有時間的話最好採用「溜蛙」的方式來餵食,哪怕只是偶爾為之,可以使蛙保持靈敏,養成餵食習慣之後只要食物一放進去蛙就可以第一時間發現。還有就是可以增加運動量,幾乎所有動物都一樣,動起來總是有好處的,增加運動量除了可以促進肌肉生長,保持良好體型外還可以有助消化,尤其是經常喂脂肪含量較大的食物,這點尤為重要,相信大家在網上視頻中看到過,很多非牛雖然看起來個體很大,但並不靈敏,爬行和捕食的準確度和紀錄片里呈現出來的狀態根本是天地之差,所以這裡也提醒大家,非牛雖然以體型作為大家飼養的原因之一,但別犧牲健康來換取生長速度,不過過度進行催肥,過快的生長速度和過多的脂肪只會減少蛙的壽命。
?二、環境:我的飼養環境有提供照明燈具,剛開始還設置了躲避,想著可以讓蛙在白天選擇光線明暗度不同的區域棲息,增加安全感。不過後來經過多次觀察,非牛對躲避的利用率比較低,躲避並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反而還佔用了一些空間,非牛更喜歡在箱子的一角把自己半埋起來閉著眼睛休息,後來就果斷撤掉躲避了。不知道苗子是否能對躲避的利用率大一些。
三、日常觀察:平日里除了餵食,也沒少對非牛進行觀察,幾乎每天都要看上一看,我飼養動物很大一部分快樂來源於日常對它們的觀察,我建議大家也這樣,平時的觀察會讓你更了解你飼養的動物,對以後有很大的好處。通過我的觀察,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例如有一天我發現非牛白天在角落裡睡覺竟然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有時候半睜眼睛。非牛大部分時間都是晚間出沒水盤,但白天有時候也會去水盤,例如非牛吃完食稍後會去水盤補水,隔天白天也會去水盤呆上好久,排泄大多時候也是在水盤。這說明非牛在進食後和消化中需要大量補充水分,請大家在餵食後及時供給乾淨的水源。
四、環境維護:為什麼之前讓大家提供足夠大的水盤呢,因為非牛在固定的環境下會形成在水盤排便的習慣,有一個大水盤會給你以後在維護方面省去很大時間,我平時除了給水盤換水和清洗水盤外基本沒什麼可做的了,墊材上基本沒有糞便。雖然省時省力,但有一個缺點,一旦蛙排便後沒有及時清理,糞便泡久散開以後味道會很大。不過當餵食有了規律後,通過幾次觀察你就能判斷出來大致的排便日期。
?五、溫度和濕度:飼養溫度最低不建議低於20°,正常溫度保證在25—30°之間,非牛的食慾、消化效率和精神狀態為最佳。至於加熱方式我推薦用加熱燈配合溫控更為合理也更安全。至於濕度這裡指的是空氣濕度,雖然乾濕分離的環境有很大優點,但不說明非牛就不需要空氣濕度,首先如果你用土類(包括顆粒類)作為墊材,過乾的狀態下會有粉塵,雖然環境里有水盤供蛙補水,但空氣濕度還是很乾燥,蛙在呼吸的時候會對呼吸道有一定損害,而且也會加速體內水分的流失,我建議偶爾噴點水緩解一下空氣濕度,噴水的多少取決於你使用墊材的特性和厚度,例如我用的赤玉土,我只會把中上層的土噴濕,在加熱燈的作用下,水分會逐漸增發到空氣中,緩解空氣濕度過低的問題,但我絕對不會讓墊材全濕或者過於潮濕,這個還需要大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嘗試,掌握這個標準。
?可能說了這麼多看起來沒什麼深度,本人也是剛入坑,蛙齡不過一年,積累的就這麼多,以後有什麼經驗還會繼續跟大家分享。飼養動物,能養到什麼程度完全取決於飼主的態度和用心程度,真正喜歡動物的人一定不會止步不前,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才能獲得更多的快樂和成就感。
關注作者,閱讀全文c
還有50%的精彩內容,作者設置為僅對粉絲可見
龜亻山人
本人喜愛動物,尤其是爬行動物。QQ872557772 微信gu8526887. 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個人微信公眾號:龜亻山屋
+關注